社群(英文community)是随网络兴起的热词,意指社会上通过互联网相对固定进行交流的一群人。当下的社群主要是各种QQ群、微信群。说到会展社群,当然是指在“会展”名下、于网络之上所形成的一群群的人们。引领潮流的篮球比赛新王出现我算是业内的一位年长者,却又是进入会展社群的后来者。现要对会展社群予以观察与思考,难免带有一些“旁观者”的角度和“评论者”的态度。
(一)回顾会展社群的历程,似经“‘克难手段’之兴起,‘青年时尚’之潮流,‘言论园地’之丛生”等阶段,一路走来。
关于“会展社区”的概念,我是在2008年11月励展集团北京全球年会上,首次听到其CEO陆思琦先生(Mr. Mike Rusbridge)所说。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刻。中国能在此危机中坚决挺住,受到全世界瞩目。所以,励展集团才会把全球年会放在北京举办。陆思琦先生在谈到励展集团如何克服危机时,特别强调专业展会应当发挥对该行业的引导作用,由此对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服务必须贯穿始终,并最终要成为一个社群。励展集团正是这个社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由此才能抓住用户,共度危机。
时隔五年后的2013年,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和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分别发表了对今后一段时期会展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其中都谈到要十分关注年轻人特别是“千禧”一代。因为这些人是伴随网络、手机、社群长大,如果不用“时尚”、“潮流”的东西吸引他NG体育们,就会加大“代沟”,也就“丢失”他们和被他们所“漠视”。
当今的会展社群则是呈现一番各种“言论园地”丛生的景象。我从2015年初陆续进入各会展微信群,现在所关注的会展微信群已有七八个之多。据了解,由于群的人数以500为限,故有的大会展社群就不断分蘖,以致总人数近万。然而,在会展社群迅速发展之时,如何“不忘初心”保持活力,恐还须经常做些反思与检视才好。
(二)观察会展社群的现状,具有“碎片化、圈层化、娱乐化”的一些特征,却也出现“随意、肤浅、平庸”等“疲态”。
都说微信具有“碎片化、圈层化、娱乐化”的特征。此话看来不假。这些特征在会展社群中也必有一定表现。不过会展社群的“三化”还有一些值得分析的地方。譬如,“碎片化”倒不是主要表现为各种会展信息的零散与不完整,而是一些其他无干、无用、无味信息夹杂、充斥、飞舞其间。“圈层化”倒不是各自圈层的“自我封闭”,而恰恰是各圈层正在混淆、串通、相仿,以致渐出雷同、重叠、互抄现象,而有失去特色之虞。“娱乐化”倒不是充满幽默、雅谑、睿智,而是显得有些“随意、肤浅、平庸”的“疲态”。
可能有人认为微信社群就是如此才叫“接地气”,才能体现它的大众化、自娱性、非正统。但是,那些本应属于学术研讨或已经标识属于“高大上”性质的会展社群如若也守不住自己的阵地,且要被“稀释”与“淡化”,则还是很值得深思的。至少我是有些“痛心疾首”之感。
(三)希望会展社群的发展,能够出现以各“公众号”为主流的积极“引领者”和以做深入研讨为使命的相关“严肃群”。
基于以上观察与分析,我对会展社群今后发展的希望是,能够出现一些以各“公众号”为主流的、积极的会展社群“引领者”和切实能够以做深入学习研讨为使命的会展“严肃群”。
现有的会展公众号,诸如:“会展学研究、联展会展人、中国会展、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贸易报、今日会展”等,都应当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在会展社群中的权威性与引领性,力求对会展业界的现实问题多开展一些深入研讨引领潮流的篮球比赛新王出现;真正成为会展社群高端(高水平)与严肃(正统性)的代表者,成为会展社群中的旗帜。
(四)关于会展社群的功效,如问能否通过群内的联络来发展业务合作,以致取代线下的聚会活动,则答案乃是否定的。
就目前会展社群而言,群内仍是以交流观点为主,当然也不乏个人的炫耀与显摆。但凡属于业务推广事项,由于涉嫌做广告,还是会被群主或管理员警告或禁止。有时个别求援的信息发布一下并无不可,也会获得相关回应。至于从群内交流信息另行转为合作洽谈估计还只属个别。总之,若想以会展社群形式取代业内开会功效,估计一时还难以实现吧。2015年12月会展微广播群曾发起以众筹形式的“攒会”活动,并在上海朱家角成功地开了会。但这本质还是O2O。
就发展预期看,会展社群还将主要是信息、言论的交流园地。其改进提升方向还是应重在交流的质量和交流的效果。而这一切显然又是要与我国会展界总体水平的提升相同步的。
(作者:陈泽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